跳到主要內容 :::|

道路致死調查

野生動物道路致死,已經是國際間道路新建和營運階段都很重視的課題,於98年開始,高公局逐步建立由國道工程司和工作人員執行路殺調查的機制,每年經過相關訓練後,這些人員可在每天執行例行工作時,一併調查國道上的動物屍體。這種長期、全面、大尺度的系統性路殺調查,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均屬創舉,也累積了寶貴的資料讓高公局可以啟動改善減輕作業。

道路致死課題分析 教育訓練試驗操作 調查機制檢討修正 維持調查品質穩定 照片拍攝屍體捐贈 後端處理程序建立 動物類群 熱點與環境相關性 調查資料彙整分析 回饋調查機制檢討 制定減輕改善目標 道路致死課題釐清 短中長期建議

從路殺減輕的嘗試到恢復棲地連結的努力

高公局最早開始投入路殺課題的調查與減輕是從2007年推動「國道讓蝶道」保育計畫開始,有效改善紫斑蝶路殺情形,亦獲得國內外媒體的報導和讚譽。 以標準方法有系統的進行路殺資料收集是減輕路殺事件的第一步,分析路殺事件的物種、熱點和時空變化,可決定減輕改善的優先順序,了解路殺原因研擬對策,並進行改善成效評估。國道的路殺調查是由工程司、路容清潔維護和事故處理人員共同執行,調查人員在每天執行例行工作時,一併調查國道上的動物屍體。

1968專線通報路殺情況

除了例行性調查外,當用路人發現動物屍體時亦可撥打1968專線通報,會有專人到場處理。 國道生態資料庫自 2009 年至 2022 年底已累計超過 9 萬筆路殺紀錄,包含哺乳類 22 種、鳥類 103 種,兩棲類 3 種、爬蟲類 23 種。這樣長期、全面、大尺度的系統性路殺調查,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均屬創舉,也累積了寶貴的資料讓高公局可以啟動改善減輕作業。

減輕改善措施 致死高風險區 彙整最新調查成果 關注物種行為特性 石虎棲地阻隔問題 優先改善路段評估 既有結構調查篩選 改善工程設計發包 動物通道友善設計 改善工作成效評估

國道路殺脊椎動物種類

國道路殺脊椎動物種類組成以中小型鳥類數量最多,其中以斑鳩(至少包括珠頸斑鳩、紅鳩、金背鳩、翠翼鳩和綠鳩等)、野鴿、麻雀、白尾八哥(含八哥和家八哥)和白頭翁等 5 類鳥的數量最多,合計佔全部路殺數量的 46% 。狗和貓的紀錄僅次於斑鳩和鴿子,合計約佔 26% ;哺乳類動物中,除了白鼻心與臺灣野兔外,以赤腹松鼠、小型鼠類和蝙蝠紀錄較多;爬蟲類中以雨傘節、眼鏡蛇、臭青公、鱉和斑龜較多。

各國道路殺與密度調查結果

比較各國道調查結果,國道 3 號和國道 1 號由於長度關係分別位居路殺數量前一二名,而國道 3 號又因鄰近淺山且周邊棲地較國道1號自然而路殺數量較多,以密度來看則以國道 10 號的路殺密度最高(平均每年每公里 13.8 隻),其次為國道 3 號(6.2 隻)和國道 1 號(5.6 隻),不同國道的路殺動物組成亦有差異。

從減輕路殺事件以恢復棲地連結

考量保育價值、用路人安全、資料品質與改善可行性等因素,高公局優先選擇中型哺乳動物的路殺課題進行分析改善,統計白鼻心、臺灣野兔、鼬獾、穿山甲和石虎等中型哺乳類的國道每公里路殺數量,針對路殺密度最高的熱點里程設定逐年改善目標,調查選擇適合作為動物通道的國道箱管涵、高架橋和跨越橋等結構物,參考國內外經驗和物種生態習性進行動物通道設計,並搭配於路肩和邊坡設置防護網和導引網,防止動物穿越國道並導引其經由動物通道通過。

第一座國道動物通道於 2010 年 4 月改善完成,接下來至2020年陸續設置了總長度超過 40 公里的國道路殺動物防護網,由既有結構物改善而成的動物通道則有跨越式 3 座和穿越式 14 座。各處改善措施成效評估結果均顯示目標物種的路殺率大幅下降,且使用動物通道穿越國道頻率也穩定增加。

臺灣國道系統有很長的路段位於淺山丘陵地,國道帶狀的路權綠帶成為串聯淺山地景的契機,復育國道周邊的生物棲息地以維護生物多樣性,正是高公局於營運管理階段責無旁貸的使命。因此高公局除執行敏感里程分級管理、路殺課題減輕和生態綠化等保育工作外,更積極選擇棲地多樣性較高,且路權大多直接與自然棲地連結的苗栗通霄淺山地區推動環境復育研究與實作,進行敏感棲地與課題調查、整體棲地連結規劃改善、生態友善設計和中長期保育復育策略研擬,期望除減輕國道對淺山生態的負面影響外,更能讓國道路權棲地扮演淺山生態廊道和動植物庇護所的角色,並逐步於其他淺山路段落實。

統計圖表